“元泡菜”这个词,这个概念,基本从现代生活中消失了。
元,第一。元泡茶,茶叶第一次泡出的茶汤。从前,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下,喝茶,尤其是喝元泡茶,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。说起来,我老家在东山,东山盛产碧螺春茶叶。碧螺春茶,最初乡人管它叫“吓煞人香”。清康熙帝喜欢这茶,但又觉得这茶叶名字有点土,便给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碧螺春。我很佩服康熙帝的文学水平,他在苏州至少起过两个形象、贴切、美丽的名字,一个是把光福的梅海叫作“香雪海”,“香”是梅花的香气;“雪”,梅花远看的色彩;“海”,是俯瞰光福梅海的视觉效果,也形容了梅树、梅花的数量。再一个就是把洞庭东、西山盛产的碧螺春茶改名为碧螺春。“碧”,指茶叶的色泽;“螺”,是茶叶的形状;“春”,是产茶的季节。两个名字起得好!但实事求是,作为东山人的后代,我在18岁之前,是没有见过、更没喝过碧螺春茶的,尽管它早已蜚声中外,早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尽管东山的亲戚每年都会给我们家送来杨梅、桔子,偶尔也送茶叶,但那绝对是粗茶,充其量称作“碧脚”碧螺春茶的下脚。那茶是早过了采摘、炒制碧螺春的季节,乡人把茶树上的大叶也采下,炒了自己喝,也不搓团,用当地的话讲,叫“乡下大姑娘,有吃无看相”。至于亲戚家清明采摘、炒制的碧螺春茶,早进了供销社,换了一年的口粮与菜油了。
那时,我家基本没茶叶。上海的亲戚要来我家时,母亲特意到茶叶店买回一两茉莉花末子。记得是8分钱一两。客人来了,用玻璃杯泡那茶末子,泡了还要用根筷子搅一搅。将表层的茶沫滗去后,才能端出给客人喝。这杯茶,便可称作“元泡茶”。而一般客人来了,或是家人自己喝茶,基本是用个大搪瓷茶缸,泡了茶后,将“茶头”倒在一个小杯里,然后续上开水,大家喝的是有点茶色、有点茶味但却不见茶叶的茶汤,那也算是喝茶了。
春节,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。春节期间,人来客往,自然都会用元泡茶招待客人,哪怕从前中国人并不富裕时。但是,过年的时侯,这杯茶又不叫“元泡茶”了,而改称“元宝茶”了。元宝者,青橄榄也!
约莫离春节还有十余天,苏州的水果店都会有青橄榄供应。但现在城市发展快,大街小巷的水果摊点不计其数,开店的很多都是外地人,并不知晓苏州人过春节的习俗需求。有一年春节前,我一连跑了三、四家水果店求购青橄榄,都说没有,还有一个小老板问我,青橄榄为何物?派什么用场?怎么吃?问得我两眼一抹黑,觉得苏州真是座移民城市了啊!
苏州人过年,有许多必备,并且也都有“爱称”,蛋饺称元宝,肉圆叫团圆,青菜是安禄菜、长庚菜,黄豆芽则为如意菜,等等,而青橄榄也是春节必备之物,被爱称为“元宝”。过节放假,拜会师长,亲朋好友间走动,到哪一家,那家就必会首先泡茶,雪亮的玻璃杯,或是雪白的瓷盖杯,先放开水,放一撮碧螺春茶叶,再放两颗青橄榄。捧给客人,说一句“请用元宝茶,恭喜发财”。为了让青橄榄的美味尽快释出,一般要对青橄榄作点技术处理,或用菜刀刀面将橄榄拍几下,肉质有点开裂而一定保持囫囵形体;或用水果刀在橄榄身段上划几刀。青橄榄被称作元宝,取其形。元宝茶喝在嘴里,满口清香。茶汤含在嘴里,久久不忍下咽。过年喝元宝茶,为了讨口彩,这均是从形式而言,究其实质,青橄榄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,泡在茶里,给茶汤增香添彩,色泽也悦目,青橄榄在幽幽碧螺春茶汤中,犹如两颗夜明珠,很有点弹眼落睛。我曾供职的苏州地方志办公室,有位离休老领导,特别喜爱青橄榄,从青橄榄上市到销声匿迹,他都热衷于喝青橄榄茶。春节前,我每年去他家拜年慰问,他总以青橄榄茶招待我们,久而久之,去他家喝元宝茶也成了我每年对过年的一份向往,对老领导的一份思念。